万亿的低空经济将重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吗?

 
搭“空中的士”上班、用无人机送餐、乘坐载人航空器观光……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这些场景的实现正是当下我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简单来说,低空经济就是“低空飞行+经济活动”,其涉及领域多元、产业链条强劲、应用场景复杂、辐射效果明显,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伴随低空经济“起飞”的还有万亿量级市场,根据测算,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第一个万亿元大关。低空经济蓄积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舆论认为,随着顶层设计完善、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领域拓展,低空经济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

 
利好因素叠加 低空经济迎来高速发展期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引导。政策暖风频吹,为低空经济发展指路护航。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开发低空资源、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被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3月27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低空经济确立了2027年和2030年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被业界视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除了政策加持,我国低空经济的产业基础也在不断夯实,产业链持续完善,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发展优势来看,我国具备发展低空产业的良好基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所培育的能源、控制、机电、材料等成熟技术可广泛用于各类低空飞行器;并且,我国建有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有望率先推动飞行器从目前的电动化向网联化、智能化演进。作为低空经济市场主体,我国传统通用航空市场持续扩张,新通航领域发展迅速。从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保有量、飞行小时数与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数量等相关指标来看,通航市场景气度再创新高。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备也带来聚集效应。以深圳为例,作为无人机之都,截至2023年底,已经聚集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年产值为960亿元。此外,低空经济在风光游览、城市安防、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它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融合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显著提高了经济社会活动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多重利好助推下,舆论普遍认为,我国低空经济政策、产业等环境已经发生“质变”,低空经济发展元年已至。《光明日报》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强劲赋能,低空经济已渐露蓬勃之势,迎来了重大机遇期,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华夏时报》称,我国低空经济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长期积累,国家需求明确、政策法规支持加强、供应链完善、技术基础扎实,多条件共振,为低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人日报》称,据国际主要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低空经济将成为新蓝海,而中国将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万亿市场待启 多地加码布局竞逐“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其背后所蕴含的超万亿市场规模逐渐显现,舆论对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给予高度期待。业内认为,随着低空飞行活动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逐步显现,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称,从全国情况来看,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是积极向好的。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趋势,未来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称,预计低空经济未来的市场规模将非常庞大,可以拉动空中交通、空中物流、空中旅游、空中医疗等产业的发展。
 
      当前,多地正积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向天空寻发展。包括北京、安徽、山东、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2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深圳、广州、海南、珠海、合肥、重庆、成都、南京、苏州、湖南等地方省市走在前列,争当“低空经济第一城”。此外,重庆、安徽、江西共青城、苏州、广州、武汉、贵州等多个省市今年来都陆续推出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对此,《证券日报》称,各地对低空经济的支持正持续走深走实,由“政策指导”向“资金支持”延伸。
 
      多地积极挖掘“低空+”场景,探索商业化路径,低空经济或将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从各地大同小异的低空经济促进政策中可以看到,打造低空飞行的应用场景,是产业腾飞的核心。南京开辟“低空航路”,打造“低空+”创新融合模式,围绕长江大保护、医疗物资运输、科技文旅、低空快递等场景,划设了低空巡检、低空快递、低空医疗物资运输、低空观光、低空巴士五大类40条航线,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全域低空交通体系。在促进通用航空大众消费方面,有的城市还在规划中,有的城市已经付诸实践。2024年“五一”期间,重庆举行了低空飞行消费周,发放总金额1000万元的首批消费券,有效期最长一年,刺激民众体验低空飞行消费项目。广东深圳创新多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率先布局开通商业化低空航线,推出辐射大湾区空中游览、城际交通、快递投运等多场景应用。湖北荆门立足漳河机场,打造了荆门爱飞客小镇,这是我国首个集飞机制造、飞行培训、会展、航空文化于一体的通用航空综合体,每年吸引航空消费游客上百万人次。新的万亿级产业一旦成势,将如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为许多城市再造新的千亿级增长极,搅动全国的经济产业格局。
 
系统谋篇布局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央地联动、资本热涌、企业入局、产业链紧密协同……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热潮之下,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助推低空经济更好腾飞,如何多措并举推动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课题。
      有观点指出,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安全隐忧,激活天空要素,亟需处理好空域管制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称,作为低空经济发展重点的大型无人机及载人航空器相对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企业技术研发进展慢、产品成熟度低、投资力度不足,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空域管制过严,导致刚性需求应用尚未启动。可适当放宽低空空域管制,激发行业活力。
 
      各地抢滩低空经济,也引发舆论对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担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称,低空经济涉及领域多,产业链条长,对经济新动能的培育至关重要。要把握好产业有序发展的尺度,要稳妥有序布局,防止“一哄而上”,又要避免“一哄而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理事长平丽浩称,发展低空经济不能一哄而上,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比如,有的地方可以重点发展低空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有的地方可以发展低空物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各地也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协同发展。
 
      尽管我国低空经济已初具规模,但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空中飞”到“落地用”,仍需系统规划、综合施策、击破短板、协同发力。中航通信息研究所相关专家称,低空经济既是新生事物,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健全产业生态体系,在空域管理协同、完善适航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经济日报》称,在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正视产品技术、制度标准、要素保障、服务配套等领域的问题与短板,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系统施策,使低空经济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