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让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把握“机”遇 让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条例》的出台推动了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无人机产业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条例》的出台推动了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无人机产业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公布,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条例》的出台推动了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以下简称“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无人机产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相关企业也将进一步提升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安全质量关,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
法治护航无人机产业发展
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3.8%,全国无人机企业已超过1.5万家,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超过70万个,无人机注册数已超过100万架,年飞行量约2000万小时。有预测称,到2024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075.59亿元。
作为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民用无人机的整个谱系和产业链逐渐完善,盈利模式、行业应用方式得到有效探索,工业无人机行业生态正逐步完善。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景三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规划将为无人机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在5G、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众多新技术的同步发展下,无人机在测绘、电力、警用安防、环保、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朝着去人工化、工具平台化、平台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条例》的出台将为我国民用无人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数字经济时代按下‘加速键’。”任斌说。
由于无人机发展起步晚,当前我国民用航空领域的高位阶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等,均缺乏对无人机的管理,且现有的管理条例在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文件、地方和地方文件之间缺乏统一性。囿于国家层面低空空域政策的滞后,无人机发展“步履蹒跚”,始终无“法”真正“飞”起来。此次《条例》的发布,及时填补了无人机管理法规空白,从生产销售、组装改装、登记识别、人员资质、运行监控等全链条进行了规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指出,《条例》在分类管理的国际通行框架下,结合我国空域和飞行活动的现状特点,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人机分级分类、协同监管模式,将对我国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产生积极影响。
“《条例》的发布,一方面提高了无人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实行适航和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产品识别码和实名登记制度、强化操控人员管理制度等,不仅提高了无人机制造商门槛,也进一步提高了无人机产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了监管制度,简化低空空域审批流程,这将进一步推动低空空域开放,推动建立遍布全国的低空公共航路网络和智能化管控体系,早日实现低空空域的价值化和商业化,极大地方便各行业快捷灵活使用无人机。”任斌说。
为无人机产业“起飞”铺平跑道
我国无人机应用产业起步晚,但起点高,相对于欧美等通航发达国家,拥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不过,尽管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也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难点和堵点,亟待多方施策予以打通。
任斌表示,一是空域申请难,这也是制约无人机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无人机还未实现真正智能化,依然过多地依赖人力。三是无人机数据采集能力十分强大,并呈“爆炸性”增长,但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还存在孤立、分散、封闭等问题的限制,不但制约了数据价值的高效利用,还带来了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打通数据共享“大动脉”,破除“信息孤岛”问题。四是工业无人机行业生态系统有待完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
总体来看,进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在低空空域分类划设、低空航线网络构建、飞行审批程序优化、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联合监管机制建立等方面加强军地协同是不少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的呼声,《条例》的发布无疑是对这些呼声的回应。
陈志杰表示,《条例》从生产制造、登记注册、运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对无人机飞行活动进行了规范,为无人机“飞得起来、飞得顺畅、飞得便捷、飞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同时为规范无人机产业发展、营造无人机应用生态提供了有力指导和良好环境。
除却《条例》的法治护航外,我国无人机产业仍然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作为民营企业,公司在资本、人才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短板,我们希望国家在产业政策、空域审批、出口审批等方面予以重视和鼓励。”任斌说。
首先,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无人机作为新通航,是IT产业赋能航空通航产业的结果,是实现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工具和基础,已经成为通航发展最具潜力、发展最快的领域。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政府应重视、扶持这一新兴行业,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战略、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其次,要把无人机纳入新基建规划。任斌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鼓励无人机在测绘、安防、应急、林业、环保、水利、智慧城市等行业的应用,加大这些行业中无人机的采购预算,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各行业治理水平、国家内循环等服务。
再次,要优化中小型无人机出口审批流程。“中小型无人机天然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希望可以在不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中小型无人机的出口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业务。”任斌说。